15头扭角羚戴颈圈GPS定位 追踪两年
记者了解到,早在2006年至2007年,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就对扭角羚死亡情况、死亡地点进行过研究,并对死亡个体进行尸体测量和检查,以期为扭角羚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。此次发生扭角羚死亡事件后,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将此情况上报给了省林业厅,并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多次协商,确定对该物种展开专项研究。
该项目计划用两年时间,针对唐家河境内扭角羚种群数量、种群分布与结构进行系统调查,对扭角羚环境容纳量、种群生存状况进行评价,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对策。同时,采用全球地理卫星定位系统(GPS)技术,在三个区域选择15头成年个体佩戴GPS颈圈开展冬季移动分布范围及栖息地利用调查,将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。
记者昨日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宋延龄教授处获悉,该项目双方已经初步达成一致意见,计划于年内组织实施。
谌利民也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好消息,国家林业厅刚刚批准唐家河成立了扭角羚自然保护中心。同时,唐家河保护区拟向东延伸,建立一个“生态走廊”,为扭角羚、大熊猫提供更好的栖息地。“唐家河保护区目前面积是4万公顷,虽然不小,但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应该是无限宽广。我们拟向东延伸,和旁边的东阳沟自然保护区打通,建立一条更为广阔的生态走廊,为野生动物提供更为广阔的栖息地。”
TAG:
评论加载中...
|